智能建筑智能系统方案

3  设计范围及技术接口要求

3.1.设计内容:

3.1.1.信息设施系统: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预留条件,由专业公司负责设计)、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

3.1.2.安全防范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此系统详见消防专业图纸),停车管理系统。

3.1.3.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访客管理系统、智慧餐饮管理系统。

3.1.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建筑能效监测系统。

3.1.5.机房工程:弱电机房、安防控制室。

3.1.6.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管理、公共安全防范、信息设施、消防报警等系统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以及系统联动等功能。

3.2.设计分割

(1)通信接入网系统由当地电信运营商负责,本设计仅提供建筑红线内的电信光缆、电缆敷设路径。

(2)移动通讯覆盖系统由当地运营商投资建设,本次设计仅作桥架空间预留。

(3)厨房、工程监控室等业务用房由建设单位深化设计完成,详见专项深化图纸。

(4)能耗监测系统:由水、电、暖各专业按能耗计量原则配置各相关专业的计量表具,本次设计仅包括接入交换机、数据采集器及各计量表具间联网线路路预留,前端计量表具需具有M–BUS或RS485通讯接口,需满足《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标准》DB37/T5197-2021中的相关规定。

(5)有线电视系统由当地运营商建设,仅预留进户条件。

(6)电话交互系统进线及至各电气间设备由运营商投资建设。

4.信息设施系统

4.1.通信系统

4.1.1.本工程通信系统进线入户后,通过桥架敷设由弱电进线间引至一层弱电机房,该弱电机房为本工程核心层机房。为用户提供通讯手段与公用通信网互通,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的通信。

4.1.2.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在一层弱电进线间内接入间预留三家运营商的移动通信覆盖系统设备安装空间和电源条件。采用以弱电间为中心,分区域覆盖的方式,将主要设备安装在弱电间内。实现对整个地块的无线信号覆盖。1#屋顶设置5G基站机房,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由通信运营商负责。

4.2.电话交换系统

4.2.1.通过设置电话程控交换机,服务于办公、宿舍业务电话,保证通话安全,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本系统由运营商负责建设,本设计预留与上述系统的接口,电话交换设备设置在弱电机房,由使用单位与运营商进行业务洽谈后进行单独采购。

4.2.2.本设计系统主机设置于弱电机房内。

4.3.信息网络系统

本工程的网络系统建设,依据业务承载类型主要为计算机网、设备网。两套网络系统物理隔离,计算机网、设备网分别设置交换机、服务器、防火墙等设备和运维软件;计算机外网服务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换;设备网服务于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建筑能耗计量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系统。

4.3.1 计算机网络

(1)系统采用两层网络架构–核心层、接入层,满足万兆到楼层,千兆到桌面的传输速率。

(2)在弱电机房设置1台核心交换机,作为本工程的外网核心,同时配置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分别作为网络出口设备及安全防护设备。

(3)接入交换机采用24芯万兆光缆与核心交换机进行通讯,交换机光口需另配光模块。

(4)计算机网络机房内交换机采用UPS供电系统供电,各弱电间交换设备由弱电电源箱供电。

4.3.2 设备网

(1) 系统采用两层网络架构–核心层、接入层,满足万兆到楼层,千兆到桌面的传输速率。

(2) 在弱电机房内设置1台核心交换机作为本工程设备网核心。

(3) 在各弱电间设置接入交换机,通过6芯多模光纤与核心交换机通信。

(4) 设备网承载了多种智能化系统业务,不同业务对应的流量流向、流量大小、网络要求、业务重要性均不相同,施工方需对多个智能化业务进行梳理、分析,从整体考虑各业务的不同特点、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各智能化业务进行不同级别的QOS服务质量保障,以确保各业务的有序运行。

4.4.综合布线系统

4.4.1.系统功能

本工程按智能建筑标准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它是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将楼内的业务、办公、通讯等统一规划布线,满足楼内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讯和处理需求,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本工程核

心机房设置于一层,在各区域设弱电配线间,内设配线架及跳线架等网络设备。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模块化设计,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组成。

4.4.2.系统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信息点采用6类非屏蔽模块,不区分数据点和语音点。信息点设置有适当的余量,以适应将来网络应用的要求。末端点位根据精装确定,网络口与电话口同一位置集成到同一面板上。公共区域无线覆盖,采用高密无线AP。

(2) 水平子系统:数据水平线缆采用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十字骨架),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六类非屏蔽模块。

(3) 垂直干线子系统:外网垂直干线采用24芯室内单模光缆,语音垂直干线采用采用24芯室内单模光缆,并留有设计余量。设备网垂直干线采用6芯室内多模光缆。

(4) 管理间子系统:数据、电话水平线缆卡接在19″的24口配线架上,数据主干光纤连接在19″的光纤配线架上。

(5)设备间子系统:数据、语音总配线架安装在机柜内,数据光纤熔接在19″的光纤配线架。

4.4.3.管线敷设

由弱电间内的配线架沿桥架在走廊吊顶内敷设,出桥架穿JDG管在楼板及墙体内暗敷至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插座内采用六类非屏蔽RJ-45端接模块。缆线穿管按1根~2根穿JDG20管,3~4根穿JDG25管敷设,4根以上分管敷设,除特殊标注区域。由弱电间内的网络设备至工作区信息插座的线缆长度小于90米。水平光缆由每层弱电间内的配线架沿桥架在走廊吊顶内敷设,出桥架穿JDG管在楼板及墙体内暗敷至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插座内采用LC模块。

4.4.4.其他

(1) 管理间及设备间的配线架安装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其中,网络及语音布线设备与相应接入交换机安装在同一机柜中。

(2) 各信息插座附近由强电专业设单相电源插座。

(3)需采用UPS供电系统实现不低于0.5h不间断供电,UPS供电系统与设备网共用一套系统。

4.5.室内移动通讯覆盖系统(条件预留)

4.5.1.系统功能:系统应确保人员的手机在建筑物内能正常使用,保证在整栋建筑内移动信号覆盖无死角,确保手机信号质量。

4.5.2.系统设计:本系统由当地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公司)进行设计实施,智能化设计需配合各运营商规划移动覆盖桥架的规格、走向以及移动覆盖设备的安装位置。本次设计采用预留移动通讯覆盖主干桥架,在弱电间预留本系统的设备安装空间,系统设计、设备安装及调试均由运营商负责。基站机房设置在机房层。

4.6.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4.6.1.系统功能: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视频控制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综合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电子信息显示系统,具有多媒体、多途径、可实时传送的高速通信数据接口和视频接口。系统具有共用信息库,向公众提供信息查询、发布、导引等功能并且可以做到分区播放、分屏播放、预约播放分级管理、定向控制、系统联动等要求。

4.6.2.系统设计:

1)系统框架:系统数据接入外网,与外网共用网络接入设备,管理服务器设置于弱电机房,工作站位置根据业主要求设置。

2)点位布置:在首层门厅设置LED大屏或落地式信息发布屏(参考尺寸55寸交互一体机),预留信息发布插座点位,在会议室门口设置液晶发布显示屏,本系统具体设计点位位置,显示屏尺寸及安装高度最终结合装修确定实施。

4.7.公共广播系统

4.7.1.广播控制中心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本次设计公共广播和消防广播主机和功放分别设置,共用末端线路和扬声器,广播信号线采用耐火型线缆(NH-RVS2*1.0),扬声器为耐火型扬声器。火灾时,自动打开相关层消防紧急广播,同时切断公共广播.

4.7.2.末端广播点位详见平面图;

4.7.3.消防紧急广播优先于其他广播;

4.7.4.广播区域划分应在满足消防广播区域划分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功能划分的需要。话筒音源,可对每个区域或单独或编程或全部播出;主机应具备综合检查及自检功能,能不间断地对系统主机及扬声器回路的状态进行监测;

4.7.5.系统应具备隔离功能,某一个回路扬声器发生短路,应自动从主机上断开,以保证功放及控制设备的安全;系统主机应为标准的模块化配置,并提供标准接口及相关软件通信协议,以便系统集成;

4.7.6.系统采用100V定压输出方式。要求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的线路衰耗不大1dB(1000HZ时);背景音乐系统频响为70HZ~12KHZ,谐波小于0.1%,信噪比不低于65dB。

4.7.7背景音乐系统采用IP网络设备,消防控制室至弱电间网络适配器采用UTP5e网线传输;音响广播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布线要求,采用WDZN-RVS-2*1.5线。

5、安全防范系统

本工程安全防范等级为一级,消防安防控制室设于一层, 安防控制室设置为禁区,并留有至上一级接处警中心的接口。本楼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详见消防专业图纸。

5.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5.1.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视频源(前端网络高清摄像机)、编解码设备、传输交换设备(基于设备网)、管理控制设备(视频管理服务器、数据管理服务器、监控客户端、管理软件)、视频存储设备和视频显示设备等组成。

5.1.2.监控中心:

设置于消防安防控制室,消防安防控制室设置为禁区并留有连接至上一级接处警中心的通讯接口,同时设置有线及无线报警装置。监控中心内设置安防服务器及工作站、视频存储服务器、数据网络交换设备、液晶拼接显示电视墙等设备。

5.1.3.前端系统:前端设备在指定的场所内采集图像并转换为相应的数字视频信号,通过传输系统送到监控室的终端设备上。

(1) 监控摄像机:前端摄像机采用像素不低于200万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摄像机分辨率达到1080P。根据监控区域和安装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摄像机(快球、半球、枪式、室外防水等)。大堂等开阔区域采用智能球型摄像机与枪式摄像机结合的形式;地下下沉广场区域设置室外球形摄像机;走廊等区域采用半球摄像机。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在有吊顶的区域采用吸顶安装;在没有吊顶的区域采用支架安装在墙壁或顶棚上。

(2) 监控点:主要设在主要出入口、大厅、公共走廊等公共区域。同时,在建筑外圈等重点位置设置监控摄像机,实现同步录像功能。预留室外监控接入条件,满足室外监控摄像机接入要求。

5.1.4.传输系统:传输系统将前端系统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设备网传输到终端系统上。本项目设置设备网,作为视频监控的数据传输。采用核心层-接入层两层网络架构,核心交换机设置在弱电机房,每层设置接入交换机(详见设备网系统图),接入层设备设置在楼层弱电间网络机柜内,采用6芯多模光缆传输。

5.1.5.终端系统:包括视频处理显示记录设备和视频信号切换设备。视频处理显示记录设备主要包括拼接屏显示、视频存储和安防服务器;视频信号切换控制设备为安防服务器及工作站。

5.1.6.视频存储:安防监控系统具有与入侵报警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的功能,作为报警的图像复核,监控图像资料被纪录并长期保存,能够对所有图像进行监视和存储。服务器的硬盘里存储其所管理的摄像机30天的图像数据,所有摄像机均能够24小时不间断、不失真地录像。所有摄像机的视频信号传输速度不低于25帧/秒,摄像机的视频图像显示、录像和重放的清晰度均按不低于1080P分辨率考虑存储容量,并预留90天24小时存储硬盘安装空间。

5.1.7.供电要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采用双路供电,在安防控制室设置UPS,为安防设备提供备用电源,后备时间0.5小时;摄像机采用24V电源,由就近的弱电间提供。前端枪式、半球摄像机采用POE供电,室外枪式、室内外一体化快球摄像机采用交流24V电源供电。

5.1.8.管线敷设

(1)所有引至室外的摄像机线路、进出建筑物的线路均应加装浪涌保护器。

(2)摄像机通讯线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出桥架后穿JDG20钢管敷设。安防平面图中,1~2根穿JDG20管,3~4根穿JDG25管,4根以上分管敷设。

5.2.门禁管理系统

5.2.1.系统功能

出入口控制系统是采用现代电子设备与软件信息技术,在出入口对人或物的进出,进行放行,拒绝。记录和报警等操作的控制系统,系统同时对出入人员编号,出入时间,出入门编号等情况进行登录与存储,从而成为确保区域的安全,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措施。系统具有以下权限分级:使用权限(区域、期限、次数)管理权限;系统记录功能包括出入、报警、故障等事件;系统联动包括消防联动、电力联动、报警联动。

5.2.2.系统设计

(1)系统组成:本系统通过网络门禁控制器接入设备网,主要由门禁管理工作站、门禁网络控制器、读卡器、电磁锁、开门按钮、通道闸等组成。系统管理工作站设置在弱电机房内,可根据理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置门禁发卡管理分站。每个门禁点处设置读卡器、出门按钮和电锁(带门磁开关信号)等,门禁控制器设置在弱电井内。

(2)点位设置:

一层主要出入口:门禁采用道闸形式,支持人脸识别功能,同时满足测温功能和考勤功能(显示是否成功信息)。

办公用房:门禁采用IC卡方式。会议室:门禁采用IC卡方式。领导办公:门禁采用IC卡及人脸识别方式。

室外出入口:门禁采用IC卡方式。弱电机房:门禁采用IC卡。

设备用房:门禁采用IC卡方式。

5.2.3.消防联动

在门禁控制器内设置消防联动模块,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提供消防联动信号,当发生火灾后,由消防联动模块给予信号,控制疏散通道处前端门禁断电开锁(未处于疏散通道门禁不断电),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5.2.4.系统供电

门禁系统采用集中供电方式,由楼层安防电源箱为前端设备供电,电源线采用RVV3x2.5线缆单独穿JDG25管敷设。

5.2.5.管线敷设

(1)门禁网络控制器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接入设备网接入交换机。

(2)门禁控制器至读卡器、门锁、开门按钮的线缆详见门禁前端设备安装示意图。

5.3 电子巡更系统

系统设计:本次设计的电子巡更系统采用的是离线蓝牙式电子巡更棒的形式,无需布线。

系统设置:管理主机设置在消防安防控制室。

6.信息化应用系统

6.1.智能卡管理系统

6.1.1.系统功能:系统由门禁管理系统及预留系统两部分组成,智能卡管理服务器通过设备网与智能卡管理工作站进行通讯,实现门禁等功能的集中管理。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扩展考勤、消费等一卡通等功能。门禁系统应当支持多种协议和标准(nfc,蓝牙等)。

6.1.2系统设计:智能卡管理平台设置于弱电机房内,实现对各智能卡系统的集中管理以及发卡授权等。系统采用基于设备网三级网络架构,智能卡管理平台与各子系统管理工作站之间通过设备网通讯,各管理工作站与前端设备之间采用设备网或RS485总线方式进行通讯。

6.1.3.系统的深化设计由承包商负责,设计院负责审核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的协调事宜。

6.2.访客管理系统

6.2.1.系统功能:访客管理系统可管理访客来访、分配访客访问权限,规范访客来访流程及管理访客来访记录,实现线上、线下的一站式访客管理,线上模式访客可通过服务公众号进行预约,线下模式在大厅服务台处通过访客机登记个人信息,获得授权后可刷脸进入办公楼,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系统支持接入访客、门禁设备,具备后续扩展功能支持与门禁系统联动,获取权限访客可通过刷脸进入相应区域;

6.2.2.系统设计:访客管理系统服务器设置于弱电机房内,一层大厅主入口处设置访客线下一体机,线上支持访客在线预约可支持手机客户端等形式。

6.3.智慧餐饮管理系统

6.3.1.系统功能:

(1)智慧餐饮管理平台:提供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终端支付权限设置、软件升级等基础数据,提供菜品信息维护、就餐时间设置、菜品营养成分维护、当日菜单计划下发、配餐排菜等业务处理,具备日志平台、人相比对接口、业务查询、流水统计、智能分析等统计分析功能。

(2)智慧餐饮结算平台:提供用户管理、优惠规则管理、交易明细管理、账户余额管理、退款及充值管理、账户信息维护等功能。

(3)综合支付服务云平台:提供移动应用在线充值支付安全的渠道,包括多种支付方式。提供商户管理、终端管理、交易明细查询与统计、交易日志追溯、支付渠道多样化管理。

(4)营养分析与健康管理平台:自动获取用户就餐数据,实现能量与营养摄入分布图展示、健康档案展示、饮食及运动指导建议等大数据分析服务,对接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营养推送。

(5)后厨智能监控平台:有效监测后厨未戴厨师帽、未穿厨师服等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提醒,保障后厨明厨亮灶安全建设。

7.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7.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7.1.1.系统功能:在变配电室处设控制分站(变配电监控系统设计详强电图纸)。系统结构为分布式集散控制,各工作站既可相对独立运转,又可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不同工作站及现场控制器的控制权限的设定,由网络管理服务器完成。

(1)变配电设备监控系统:

   a.拟在动力中心变配电室设监控管理站,监测计量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功率、频率、开关状态等各种运行参 数,电能统计、分析和预测,系统设备及监控管理程序及应用程序软件包由变配电设备供货商成套提供。

   b.系统管理层采用Ethernet网络,与BA系统连接采用S/C方式,要求BA系统具有只监不控功能,由BMS系统分 包商负责实施。监控层采用标准化现场总线。 

  c.系统最终选择变配电设备监控方式视建设方要求和经济允许。

   d.层配电箱多用户表支持远程抄表系统通过后台指令对表具测量回路进行远程通断操作。各档计量表均能预先调整电能计量损耗并根据后期使用情况做二次精调,具备预缴费、缴费提示、临近缴费报警等智能化功能。

7.2.建筑能效监测系统

7.2.1.系统功能:实时记录建筑物用能状况,自动进行能耗数据处理,完成建筑能耗结构、建筑用能效率以及建筑节能 潜力数据分析;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有效传输和科学处理。7.2.2系统结构:本系统由现场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数据采集软件组成。终端计量装置是用来度量电、水等能耗的仪 表设备,通过RS-485线将数据上传到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是用来采集终端计量装置的能耗数据,对能耗数据进 行运算、存储、加密等处理),数据采集器将用户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数据中心(弱电机房),数据采集软件接受并存储网络能耗数据,并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为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节能制度建设 提供数据支持。用户通过Internet网访问节能监测数据中心管理主站,获取用户所关心的节能统计分析信息,并根据 不同的用户权限,可监测管理相应的数据。本系统并具有将数据直接通过以太网传送到上一级耗管理中心的功能,并开放协议接口与业主内网连接,实现内部网络监测。

7.2.3.能耗分类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标准》DB37/T5197-2021规定,本工程能耗监测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1) 电量。电量分项能耗分为4个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其中照明插座用电为照 明、插座等室内用电设备的总称;本工程空调用电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用电;动力用电包括普通电梯、消防电 梯、排污泵等设备的用电;特殊用电包括网络机房、厨房动力、消防风机等设备用电。

(2) 水耗量。预留管线、在水泵房对本建筑总水表处进行计量。在每层水井内对每层分水表进行计量,并在换热站、制冷机房、直饮水机房等场所对分水表进行计量。

(3) 燃气量。对厨房燃气用量进行采集、监测。

7.4.5.网络布线

采集器至计量装置间采用RS-485线,沿弱电桥架内明敷设,出桥架后在电缆沟内或强电小间内明敷;采集器至数据管理中心间利用以太网公共网络线传输。

8.机房工程

8.1.本次设计主要针对弱电机房、消防安防控制室进行机房设计。弱电机房按照B级机房要求进行设计,其他机房按照C级设置,设计内容包括:机房装修、机房电气(含防雷、接地、静电防护);

8.2.机房装修遵循简洁、明快、大方、绿色环保的原则,装修材料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变形小、具 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的材料。

8.2.1.机房地面选用规格为600*600*35mm的抗静电活动地板,铺设高度距地不小于300mm,地面做

保温防尘处理,门口做踏步。机柜前方地面铺设带通风口的抗静电活动地板,风口开孔率为50%。机房吊顶选

用600*600mm铝合金微孔方型天花。机房墙面对主机房采用彩钢板进行墙面处理,采用三遍腻子和乳胶漆防尘处理;踢脚采用80mm高不锈钢板做踢脚线,所有木制品均需刷防火涂料。

8.3.机房电气

8.3.1.机房内重要负荷的配电系统设计为一路市电+UPS不间断电源的供电方式,由双路电源互投箱分别为 UPS电源、机房设备、机房插座照明提供电源。

8.3.2.UPS室内设置2台容量为80kVAUPS电源,1台容量为40kVAUPS,后备时间按0.5小时考虑,为主要核心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确保核心数据完整保存不丢失,为安全防范系统、门禁系统等提供不间断电源。

8.3.3.在各机房防静电地板下铺设静电泄露地网,通过整个地板的等电位联结,进行静电防护。

8.3.4.机房防雷采用三级防雷形式,在低压配电室内设置一级电涌保护器,机房进线柜内设置二级电涌保护器,一级二级电涌保护器由电气专业设计;在UPS电源输出配电柜内安装第三级电涌保护器。室外引入的信号线在接入系统前必须做防雷处理。各机房采用联合等电位接地:采用M型等电位联结方式,机房内在活动地板下采用 100*0.3的铜箔纵横间距均为1.2m的矩形等电位联结网格,网格四周用30*3的紫铜带组成环状等电位联结 带,并通过等电位联结导体将等电位联结带就近与局部等电位联结箱(LEB) (强电专业提供)进行联结。机房 内信息设备的各种金属箱体、壳体、机架、电源线路、PE线、SPD接地线等,均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联结网 络相连。

8.3.5.机房布线系统

针对弱电机房设置机房布线系统,由机房内主配线架分别引出1根24芯多模光缆和24根六类UTP线缆至配线列头柜,然后分配至各机柜内设备处。具体由施工单位结合信息机房实际配置情况进行布线系统调整深化。

8.4.本次机房设计采用模块化机柜系统,模块化机柜内集成一体温湿度等信息实时监测,并且相应信息传至控制室。

8.5.消防控制室目前已经完成装修和接地,,本次针对设备布置进行设置。

8.6.本项目机房工程除包括机房建设外还应考虑机房迁移等要求,具体由专业公司实施。

10.多媒体会议系统

10.1 系统功能:

10.1.1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一层会议室做多媒体音视频系统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会议发言系统、音频扩声系统、摄像系统、显示系统、现场中控及视频分配系统、无线投屏、无纸化系统、电子签到等。

1)电脑远程控制:会议室后台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Pad进行现场控制,还可通过网络,用PC客户端或者网页模式进行远程控制;

2)智能总控系统:会议室灯光、电源、音源、视频矩阵等进行集中控制;

3)现场音视频远程会议系统:会议室安装摄像头与拾音器,可远程实现现场的音视频信号传输;

4)会议发言系统由中央控制设备、发言设备和监控显示设备组成。

5)会议扩声系统按语音扩声一级标准设计,包括调音台、数字语音处理器、功放设备、专业音箱等设备。

6)大屏幕显示系统根据会议室功能定位,在会议室内布置投影屏幕、液晶拼接显示屏、LED全彩显示屏等显示终端,具体显示屏尺寸结合装修确定。

7)电子签到: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参会人员,实现自动签到;

8)100/大会议室共用一套视频会议控制系统,不考虑两会议室同时使用;

10.2 系统设计

10.2.1 会议室种类及会议功能系统选择

10.2.2 会议室显示系统

11 智能化集成系统

11.1.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11.1.1智慧后勤微信服务公众号:

1)基于手机端提供访客管理、会议管理、饮食健康、设备报修、卡证办理及支付等多个功能模块,结合可视化审批流技术,提供便捷化智慧后勤线上服务应用。

2)支持已有后勤服务系统接入及二次开发,也可进行后续的拓展和延伸开发更多服务板块。

11.1.2.大数据分析

依托智慧楼宇建设,提供大数据分析展示基础框架及建模、数字化模型、引擎及3D渲染、数据交互及物联网设备数据接入、大屏适配。

11.2.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

11.2.1.智慧楼宇大脑平台

1)智慧楼宇大脑:依托智能中台、数据中台、服务中台构建智慧楼宇大脑,构筑技术赋能、开放共享、统一管理的智慧楼宇基础环境。

2)智能中台:底层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支撑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引擎、语音识别引擎、智能视频分析引擎等人工智能引擎,赋能各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便于后续应用的拓展及延伸,保持智能化建设持续领先性;

3)数据中台:不断收集应用数据,进行数据治理和加工,数据经过分析和提取,以大数据形式直观形象的展现多种价值数据,以数据驱动决策/服务;

4)服务中台:实现所有应用统一门户、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避免分散性系统建设,便于后期运维,极大减少后期运维难度和成本。

12 弱电系统防雷、过电压保护

12.1.由室外引入的电话进线等进/出线均考虑防雷过过电压保护,分别在各自箱和配线架上加装浪涌保护器,其接地与大楼共用接地装置相连接,以确保弱电系统和重要设备的可靠运行。

12.2.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内均铺设机房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室内线路均沿活动地板内敷设。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且机房地面及工作面的静电泄露电阻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13 其它

13.1.弱电机房设置专用接地端子箱,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详细做法见弱施。消防控制室接地干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25mm2,专用接地干线宜穿硬质塑料管埋设至接地体,引至各消防设备的接地线不小于BVR-6mm2。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等应作保护接地,接地线应与电气设备保护干线(PE线)相连接。

13.2.整个系统的接地装置要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及验收规范。

13.3.本设计中的各类前端箱、分支箱、交接箱、接线箱、弱电箱等线槽外形尺寸仅供参考,在订货时应按设计要求由生产厂家进行复核后为准。

13.4.本图纸中涉及到的被控动力和照明配电箱的位置以电气专业设计图纸为准。

13.5.各配电间内智能化设备箱均为明装,安装位置及安装高度详见配电间弱电设备布置大样图。若与桥架或其他专业设备箱相冲突,可现场适当调整位置。

13.6.弱弱施工应密切与相关专业配合协调,并配合土建预留墙洞、楼板洞和电缆沟等。

13.7.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设计

文件和图纸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由设计单位进行更改或变更。

13.8.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具备设计单位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

13.9.本设计未尽之处应按照国家规范标准执行,施工及验收应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有关篇章为准。

13.10.清单中列出的设备参数、型号等供建设单位参考,招标所确定设备的技术指标不应低于设计图纸的要求。所有设备确定厂家后均需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四方进行技术交底。

13.11.凡与施工有关而又未说明处,参见国家、地方标准图集施工,或与设计院协商解决。

13.12.各弱电系统的设备由业主指定的弱电系统承包商提供,并配合预埋管线、盒(箱)等隐蔽工程的施工及现场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开通。

13.13.本工程中引用的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参考资料: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上、中、下册(2008年合订本)

《防雷与接地工程》L13D10(省标)     《火灾报警与控制》L13D11(省标)

《有线电视工程》L13D12(省标)      《安全防范工程》L13D14(省标)

《综合布线工程》L13D15(省标)       《电缆桥架安装》04D701-3

《电气竖井设备安装》04D701-1       《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安装图集》99X601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第二版

14 电气工程抗震措施

14.1.内径不小于60mm的电气配管及重力不小于 150N/m的电缆桥架、电缆槽盒均进行抗震设防。

14.2.地震时应保证应急照明、通信设备及相关设备的供电;保证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14.3.电梯和相关机械、控制器的连接、支撑应满足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相对位移的要求;电梯具有地震探测功能,地震时电梯能够自动就近平层并停运。

14.4.在电缆桥架、电缆槽盒内敷设的缆线在引进、引出和转弯处,在长度上留有余量;接地线采取防止地震时被切断的措施。

14.5.引入建筑物的电气管路敷在进口处及配电装置至用电设备间连线进口处采用挠性线管;配电装置至用电设备间连线采用软导体,当采用金属导管、刚性塑料导管敷设时,进口处应转为挠性线管过渡,当采用电缆桥架或电缆槽盒敷设时,进口处应转为挠性线管过渡。

14.6.当线路采用金属导管、刚性塑料导管、电缆桥架或电缆槽盒敷设时,使用刚性托架或门型支架固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当必须使用吊架时,安装横向防晃吊架。

展开阅读全文
于灯火阑珊处,于暗香离别时,未曾放弃。
上一篇

空气质量监控系统--CO浓度监控系统 CO浓度控制器-CO浓度传感器的应用

下一篇

路灯智能控制终端—集中控制器-智慧城市路灯管理方案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微信 微信
微信
QQ QQ
QQ:514667471
电话 电话
0510-85582019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